地理位置
开封地处东经113°52'15'-115°15'42',北纬34°11'45''-35°01'20'';东距黄海500公里,西距省会郑州72公里,南为平畴,北依黄河,在中国版图上处于豫东大平原的中心部位。
历史渊源
开封是一块美丽、丰饶而富有魅力的土地。岁月悠久、古老的开封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,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,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,先后有七个朝代在这里建都,是一座著名的文化历史名城。
开封这个名字,始于春秋时期,因郑国庄公选此地修筑储粮仓城,取“启拓封疆”之意,定名“启封”。汉代景帝时(公元前156年),为避汉景帝刘启之讳,将启封更名为开封。开封自公元前364年至公元1233年,先后有战国时期的魏国,五代的后梁、后晋、后汉、后周,北宋和金等七个王朝在此建都,历经千年梦华。尤其是在北宋时期,开封作为宋朝国都长达168年。当时开封城(史称东京)周阔30余公里,由外城、内城、皇城三座城池组成,人口达到150余万,其城建规模之宏大、市井之繁华,名扬四海,煊赫天下,有“汴京富丽天下无 ”的美誉,为当时中国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和繁华的世界大都会。北宋也是继唐代以后科技。文化、艺术发展的又一鼎盛时期,创造了一代灿烂辉煌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宋文化。清正廉明的包公,满门忠烈的杨家将,图强变法的王安石,民族英雄岳飞等历史名人,都曾在开封留下光辉的足迹。他们的丰功伟绩,作为民族文化,至今仍在中华大地广为传颂。
风景名胜
开封与西安、北京、洛阳、杭州、南京并称为我国六大古都,是国家旅游局确定的中原旅游热线重点城市,文物古迹荟萃,风景名胜众多。迄今保留下来的文物古迹有铁塔、相国寺、禹王台、龙亭、延庆观、山陕甘会馆、岳飞庙、镇河铁犀、古城墙等国家、省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0余处,还有周王府、金明池、州桥等地下遗址。另外,开封辖县也有许多名胜古迹。如离市区20公里的朱仙镇,为我国古代四大名镇之首(与湖北汉口镇、广东佛山镇、江西景德镇齐名),现存有岳飞庙、清真寺、关帝庙等古建筑;杞县古称雍丘,为杞国国都,现存有虎丘台、鹿岗台;尉氏县有兴国寺塔、紫铜钟;通许县有子羽墓、李左车墓、曹子建墓等名胜。近几年来又先后新建了宋都御街、包公祠、翰园碑林等新的旅游景点,尤其是正在建造中耗资巨大、规模宏伟的清明上河图水系工程将为开封增添又一特色景点。众多的名胜古迹,丰富的旅游资源,每年均吸引大量海内外游客及后裔前来旅游、观光、省亲和投资开发,提高了开封在世界的知名度。
地理资源
开封地势平坦,土壤多为沙壤土,土层深厚。辖区内矿物资源有石油和天然气,勘探储量可达原油1亿吨,天然气300亿立方米;水资源比较丰富,有天然水资源总量约8亿立方米,过境水资源有黄河水平均流经量475.1亿立方米,全市年平均引黄水量7.52亿立方米。开封水系属淮河流域,境内主要河流有惠济河、贾鲁河、涡河、红卫河等,在开封流域面积5886.61平方公里;湖泊主要有包公湖、龙亭湖、铁塔湖等,均在市区内,总水面积约160公顷。
开封地处豫东平原,黄河下游大冲积扇南翼,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,四季分明,光照充足,气候温和,雨量适中。年平均气温14.24-14.50度之间,无霜期213-215天,年均降雨量平均670毫米,林木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。开封区域地下资源已探明的有石油和天然气,预计石油总生成量为5.6亿吨,天然气储量为485亿立方米,现已大量开采利用。煤炭资源埋藏较深,预测可靠储量为77.9亿吨。此外,地下还有丰富的石灰岩、岩盐、石膏等矿藏。
特色小吃
开封是荟萃南北精华的“豫菜”的发源地,具有“名店、名吃、名产”的特色。
开封“第一楼”老字号及其小笼包子名冠华夏。“第一楼”小笼包子、“稻香居”锅贴、“又一新”切馅烧麦被认定为“中华名小吃”。
“马豫兴”桶子鸡在多次全国比赛中名列前茅,深得中外宾客之青睐。开封夜市闻名全国,汇集各地名吃于一堂,已成为游览开封的游客大快朵颐的必去之所。
黄河鲤鱼、杞县酱菜、兰考豆腐乳、朱仙镇五香豆腐干等名扬海内外。
经济发展
开封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三中、四中全会精神,按照市委、市政府确定的“破釜沉舟,大干五年,深化改革,实现翻番”的指导思想,奋力进取,务实苦干,国民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好势头。
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是开封近几年来的一项重大举措。外商投资企业行业有饲料、服装、木制品、油脂食品、玻璃钢制品、饮料、房地产开发等15种。
菊花为开封市市花。每年10月25日至11月25日, 为菊花花会会期。